隨著台灣小紅書用戶越來越多,中國求美者熱議的「饅化臉」話題,也在台灣引起討論,造成許多求美者"談玻"色變,而小紅書上的非醫學專業人士(如網紅、美學老師),也刻意渲染「玻玻饅化」,吸引粉絲至其合作診所注射膠原蛋白增生劑,以獲取業績抽成,反而導致一堆「再生歐包臉」或「疙瘩臉」。
「饅化」是中國的用語,是比較一般人容易理解的語言,「饅化」正式的名稱,其實叫「過度填充症候群(Overfilled syndrome)」。主要因過量填充、填充層級錯誤或是填充物位移、產品選擇不當等因素導致。其實玻尿酸不是饅化的原罪,過度填充和是打層次錯誤,才是導致饅化的元凶,最近紅火的膠原帶白增生劑注射過多也會造成膠原蛋白不正常增生和組織沾黏,選擇合格產品、適量在正確的位置填補,是不會造成饅化的。
過度填充症候群的術後修復,在中國已成為醫美新商機,但修復過程需謹慎,應先減少填充組織,半年後再評估後續治療。有些機構會利用「幹細胞」「生長肽」「水剝離」等概念吸引求美者,實則可能隱藏風險。凡是宣稱能快速修復「過度填充症候群」的多為誇大宣傳,應警惕陷阱。
雖過度注射的玻尿酸雖可以用降解酶溶解,但一定要選擇有經驗的醫師進行,過多或是過少都會有相應的風險。而降解酶本身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大多是患者體質對蛋白質過敏所產生的局部紅腫、發癢等暫時性現象。雖局部注射玻尿酸降解酶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其實非常低,但是從源頭就做好玻尿酸填充管理,就不需多承受風險,也傷害荷包。最後想提一句,網路上許多誇張的「饅化臉」案例,其實許多並非單純由玻尿酸造成,而是脂肪填充或是膠原蛋白增生劑過量注射,導致的水腫硬化。造成問題的往往是使用產品的人,而不是產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