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紅書上吹起了「饅化」與「猴化」的討論,許多來診所的個案開始害怕填補玻尿酸,其實,「饅化」、「猴化」的學名叫做「過度填充症候群」,重點不在於填充劑的種類,而是在於使用的「量」和「方式」。
小紅書上不少「美學老師」對玻尿酸的「饅化問題」大肆渲染,甚至引導粉絲到合作診所注射膠原蛋白增生劑,還順手拿了業績抽成。可問題是,膠原蛋白增生劑真的就完美無缺嗎?👉🏻 它也會饅化!更別說其他可能的後遺症。玻尿酸的饅化可以透過溶解酶解決,但膠原蛋白增生劑如果過量填充了,改善起來可沒這麼容易,通常只能依賴類固醇消炎針來緩解,但效果可能有限。
試想一下,如果你每餐都吃到撐,身體會受得了嗎?皮膚也是一樣,一次性注射太多填充物,會讓皮膚「過度吃飽」,無法好好代謝、融合,最終引發一連串問題。
👉 分次、分階段注射是避免饅化的關鍵。每次注射2至3cc或5cc的量,不僅讓效果更自然,也能給皮膚和填充物足夠的時間融合。
表情區域(像是淚溝和蘋果肌)如果注射過多,除了可能出現饅化,還會因產品位移造成不自然的臉型。例如:
其實,適當保留臉部骨骼的線條,像是眼窩到鼻翼範圍,適度的凹陷反而能讓五官更有立體感,整體看起來更加自然且有精神。
說到底,造成過度填充症候群的,不是填充劑本身,而是操作的人。任何填充劑,只要劑量過多、位置不對,都有可能導致饅化問題。而玻尿酸的優勢在於可調整性高,但這不代表可以濫用。👉🏻填充並不是越多越好,分次注射、適當保留骨骼結構,才能避免變成所謂的「饅化臉」。美,是一種細緻的平衡,過猶不及絕對不是答案。與其焦慮,不如找到一位值得信任的專業醫師,帶你朝自然美邁進。
臉蛋的美,不是靠填充堆出來的,而是靠專業和智慧慢慢調整,美得自然,才是最高境界。